{{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不就是帶個孩子嗎怎麼會抑鬱了?
看到一個博主在網上講自己作為全職奶爸的心路歷程
他和妻子結婚後很快有了孩子,由於雙方老人都沒辦法提供幫助,經濟條件又不允許請保姆,誰在家裡帶孩子成為擺在他們夫妻面前的一道選擇題。
於是,他選擇成為了一個全職奶爸。
首先,他的生活作息要全部跟著女兒的來
他要時刻關注著她,她醒他也醒,睡不踏實
那段時間,他整夜整夜地失眠
他每天的生活被分割成很多小塊
每一塊都跟著孩子的需求走,他沒有了自己的時間,只有半夜能打兩場遊戲。
其次,他失掉了價值感
沒有做全職奶爸之前,他每個月賺10萬多塊錢,是家庭的經濟支柱,作為男人,很有成就感
回歸家庭之後,他只能做做兼職還不是每個月都有。
曾經能賺錢的他,受人尊重,不需要看別人臉色,現在收入上的巨大落差,讓他內心產生了一種失衡感,覺得自己的價值被浪費了。
在這種心態下,他非常希望得到妻子的理解
能夠對他的付出和犧牲回報相應的情緒價值。
但妻子在這方面忽視了他的需求
因此他得了抑鬱症離婚了單身帶娃
不就是帶個孩子嗎,怎麼就抑鬱了?
欸不是
母親在家帶孩子,被形容為一種福利,能天天看著自己的孩子成長,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啊!
怎麼,這麼幸福的事情輪到男人,就哭天喊地起來了?
如果每個媽都像他這麼脆弱
90%的家庭都維繫不下去了
他訴說的那些委屈,不過是無數媽媽最普通的生活碎片。
老婆在家看孩子,沒給孩子打扮的乾乾淨淨是錯的沒收拾好家務是錯的沒做好四菜一湯也是錯的。
他們只覺得自己辛苦了一天回到家,看不到家裡人的辛苦:
你這一天都做了啥呀?
帶個孩子有那麼累嗎?
他說女兒喜歡讓他抱著,每次出門他都要抱,生生把自己抱出了腱鞘炎,手臂的肌肉都變發達了,我嗤笑一聲。
還有什麼孩子不睡整覺,晚上會醒好多次,這算什麼呀?不過是每一個帶孩子的媽媽常規操作,而且好多媽媽第二天也是要上班的。
他妻子出去工作,沒嫌棄他不賺錢,也沒有不給家用,只不過沒有給足他想象中的情緒價值,他就覺得委屈,乾脆離婚。
還有什麼孩子不睡整覺,晚上會醒好多次,這算什麼呀?不過是每一個帶孩子的媽媽常規操作,而且好多媽媽第二天也是要上班的
他妻子出去工作,沒嫌棄他不賺錢,也沒有不給家用,只不過沒有給足他想象中的情緒價值,他就覺得委屈,乾脆離婚
換成女性這麼做,早被罵出八條街了。
“你太不知足了,有人養你還想怎麼樣?”
我,一個男的,竟然得了產後抑鬱”
是“這男的”在平台上給自己標題。
但男人懂什麼產後抑鬱?
男性的產後抑鬱不是真正的產後抑鬱,那種絕望的感覺更多來自於男性無法對全職奶爸產生身份認同。
他們潛意識中默認帶孩子不是自己的任務,當自己承擔了一個本不應該由自己承擔的任務後,委屈和不甘心很容易不請自來,佔據身心
當傳統一直強調做母親帶孩子就是女性最大的價值,男性則理直氣壯地認為,我在家帶孩子,我的價值被浪費了。
男性追求的是社會角色上的成功,他們希望得到被世俗定義的價值,卻要求女性心甘情願接受沒有報酬的家務勞動。
女性的產後抑鬱才是一種真正的絕境
被困在母親的身份中,無聲地沈沒,系統性地被社會遺棄,不能叫嚷,也無法被準確地理解。
一個男性走入女性的困境,只是稍微體驗到了一點女性的痛苦,便開始喊叫起來,外面卻有無法計數的女性持續身處在比這更煎熬的境地。
還真是
生又不會生 帶又不會帶 ,帶又帶不好